须弥座佛台简介:须弥座又名"金刚座"或"须弥坛"源自印度,是由安置佛、菩萨的台座演变而来的。须弥指须弥山,是印度的古代传说中世界的中心,后发展成为一种形式与装饰比较复的建筑基座的装饰类型,常常用于比较尊贵的建筑基座,诸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极其重要的建筑甚至做成三层须弥座,简称"三台",如天坛的祈年殿和故宫三大殿。
1、须弥座佛台的起源:
"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这是史学家对先秦的高台类宫殿、大型观音佛台底座的评语。这对于习惯了我国传统建筑沿着平面有机发展而已经忘了我们也曾经历过建筑往高空发展的时代的人们是一种提醒:台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别,占据着*古代建筑的主流地位长达一千多年,那个时候,几乎所有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高级建筑都是建在高台上的。当今寺院建筑、皇家建筑中的台,就不能不摸清整个台这类建筑的历史脉络,不能不了解其文化渊源,并且作为景观专业的我们,还需要在研究这些的基础之上探究台的景观意义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此类建筑有宏观上的把握和认知,进而为下一步的微观研究奠定基础。
二、古代须弥座佛台中的精美样式
1、元代须弥座的形式,开始出现简化的趋势。由于刺嘛教的盛行,以及刺嘛塔的兴起,平面呈亚字形的须弥座大量出现,广泛地用于造像和刺嘛塔中,如杭州飞来峰造像之基座和北京妙应寺白塔基座。
2、明清时期,须弥座又走向简炼,尤其是官式建筑更是如此,清官式须弥座的做法,按梁思成先生编《营造算例》:“须弥座高低,按台明高五十分归除,得每分若干,内圭角十分,下柱八分,下果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带皮条线一下二分,共十分;上袅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上杭九分。众多的明、清北京官式建筑的须弥座,清代北京大慧寺大悲殿观音像基座、绍兴兰亭乾隆碑亭基座等,均是较为标准的清式须弥座,此时须弥座上的装饰愈来愈丰富细腻,各部位都有许多纹饰,大量采用卷草、云纹、水纹、鉴字、亚字纹、动物纹、莲瓣纹等。因此这一时期的“简炼”,仅仅是对须弥座形体而言,在装饰艺术上则是异常华丽,所以它不同于早期须弥座的简洁形式。
3、北京的寺院佛台
佛殿类台在颐和园中,有很多佛殿类佛台须弥座雕刻建筑,如佛香阁、佛香阁两旁的转轮藏和五方阁建筑群以及后山的须弥灵境建筑群等等,这些建筑建在高高的台上原因仅为解决山体地势问题,属于因地制宜的佛台设计。
4、颐和园宝云阁佛台须弥座
宝云阁是佛香阁西侧山坡上的建筑群五方阁的中心建筑,是喇嘛为慈禧诵经之所。它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与东面的转轮藏对称,是全部用铜铸造的佛殿。
这座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双层铜造殿阁,高7.55米,,重210吨,.全部构件均仿照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梁柱、斗拱、四面菱花格栅,通体为蟹青色,是古建筑中的珍品。
宝云阁平面为正方形,三开间,作者测量面宽为4.8米,明间面宽2.4米。其下台座高两米多,为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极其高大的须弥座的分段组成不同于一般所见,更像是两个须弥座叠落起来。
现在的古建筑须弥座、寺庙观音、佛像佛台基本都是延续明清须弥座雕刻样式,须弥座,并非都用官式做法,表现形式多样,大同观音堂三龙壁琉璃基座线脚轮廓构图比宋代更为繁缉复杂。但这不是主流。在各地的寺院佛台须弥座建筑中,须弥座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作者:欧阳广彬
敬业的牌坊牌楼雕刻厂家,我们专注、用心制作,追求极致........
版权属于: (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本文来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1818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