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从紫禁城看组群、单体、室内装修与色彩

avatar 2024年9月15日08:01:45 评论 54
摘要

谈中国宫殿建筑之美,其内容不外乎以上四方面。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三大殿庭院中共有二十六座建筑,大致分为九个等级: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明初始建始时称华盖殿。”华盖殿布置在奉天殿之后就是根据星辰位置而定的。材料–所用材料取决于建筑的等级,石为上,砖为下。

第一,建筑群的艺术处理。包括整体布局规划,建筑高度的变化。大型建筑群的形象,就像一幅中国手卷画。

二、单体建筑的艺术化处理。单体建筑从整体造型到每一个构件的艺术化处理,可以达到建筑功能、结构与艺术的统一。

三、建筑内部装饰。建筑内部装饰作为整个建筑的一部分,无论是豪华精致还是简洁朴素,也都成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建筑的色彩。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体现在墙体、屋顶、柱子、门窗等部位,以及最能体现古建筑色彩特征的建筑彩画上。

说到中国宫殿建筑之美,内容无非就是以上四个方面。今天我们选择故宫为例,是因为: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集历代宫殿建筑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故宫也是中国古代唯一完整的宫殿建筑。

故宫建筑布局

1. 故宫在北京的位置

故宫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北京的中轴线从紫禁城向南延伸,南至北京外城永定门4600米,北至钟楼北侧城墙(北京北城墙)3000米,形成一条近8公里长的南北中轴线。南半部从故宫南门午门经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千步廊、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到内城南门正阳门,形成一条长1500米的天街。沿南轴线两侧,在宫城南部设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祭祀粮食的五谷坛。天安门外千步廊两侧,设有各部、朝廷的衙署。

故宫中轴线建筑剖面示意图

2. 故宫布局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两边各设一门,周围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整体布局对称,以中轴线为中心,按政务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宫殿外廷和内廷的布局。

外廷是皇帝举行重要典礼和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建筑雄伟壮观,规模宏大。外廷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周围有回廊、门楼、亭台楼阁,形成宽阔的庭院,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华殿位于三大殿东侧,武英殿位于西侧,呈横向排列。

内廷区域以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干清宫、坤宁宫,后妃居住的东西六宫,王公子居住的乾东、西五宫,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皇帝居住的宁寿宫为中心,形成多个院落组合。内廷还设有园林、戏台、藏书楼等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等设施。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封闭,建筑形式多样,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建筑豪华规整的风格。

故宫外廷与内廷分布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从紫禁城看组群、单体、室内装修与色彩

(三)礼仪在紫禁城建筑中的体现

礼仪是一切人的行为规范,历代皇帝都尊崇礼仪。礼仪在建筑上的体现就是建筑的等级制度。

规划都城,最重要的是选择中心。礼学认为中心是最尊贵的方向,“君王必居天下之中心,此即礼制。”《吕氏春秋·慎始篇》说“择天下之中心立国,择国之中心立宫室。”《周礼》说“匠人筑国,方九里,边设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上有九轨,左有祖庭,右有社稷,后有市集。”选择中心立宫室,成了历代皇帝规划都城时遵循的原则。故宫就是北京的中心。

《周书》记载有“三朝五门”。三朝即外朝、直朝、燕朝;五门即高门、直门、库门、营门、鹿门。故宫中与“三朝五门”相对应的城门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另有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周礼》记载有“前朝后寝”、“六宫六寝”,与此相对应,故宫分为外廷、内廷两大部分,内廷有东西宫六座。

《周礼》载:“唯君能立国,分方位”。“国”指京师,“分方位”指君王坐南,臣子坐北。故宫前三殿、后三宫及宫殿主要建筑,皆坐北朝南。

个别建筑也受到礼制的制约和影响。三大殿院落内共有建筑26间,大致分为九级:

一级太和殿

二等保和殿、太和门

三等中和殿

第四级是三座大殿庭院四角的城楼。

五等体亭与弘一阁

六等三殿院落的九座宫殿式大门

太和殿南厢房、保和殿东西厢房、七等三殿院内左右门旁的小厢房

八等阁体仁阁、弘一阁南值班室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从紫禁城看组群、单体、室内装修与色彩

九等舱左、右翼门

下面就这组等级森严的前朝宫殿建筑进行分析:

1. 太和殿

太和殿重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至今保存了310年。太和殿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代表,是我国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的古建筑。明清两代,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的地方。“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大事,必在殿中祝贺”。皇帝登基、下令出征也常常在此举行。

太和殿

太和殿为“至高无上”之殿,其结构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均采用最高等级的做法,面阔九开间,院落层至正脊高35.05米,应“高为贵”之说。屋顶为重檐庑殿,除按清代琉璃瓦要求在檐角饰九兽外,还破例加设“醒狮”之脊饰。“醒狮”在《清式建筑规程》中称猴子。“醒狮”位于屋顶,有翅膀,与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十分相似,有消灾避祸、避雷之用,因排行第十,故称“醒狮”。真人领头,醒狮殿在后,属于“走九”最高等级,是古建筑屋顶的独特范例。

太和殿岭兽

太和殿斗拱为明清斗拱的最高形式——六金斗拱,这是清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斗拱类型:下檐为单曲、双挑、七足斗拱,上檐为单曲、三挑、九足斗拱。

太和殿外檐别具一格,前七间、后中三间全饰三交六碗菱形格子门。朝廷大典时,前后檐十扇大格子门全部开启,营造出殿宇、院落既有区分又融为一体的气氛。殿宇门窗上边撑的纵横搭接处、石膏头处除榫卯结构外,均钉以铜鎏金角叶,上刻云龙纹,气势磅礴,富丽堂皇。它不仅是木结构交接处的加固构件,而且富有装饰艺术,堪称金门、金格窗。前檐两端各装四扇菱形窗和龟背锦釉窗台墙。

殿内藻井、坐龙顶、金龙印画、三层汉白玉台基、台基四周龙凤纹饰柱等装饰亦属最高水平,太和殿广场御路两侧的石制礼墩亦独具特色。

三大殿均为三层台基,下层有双层上下梁。

2. 保和殿、太和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从紫禁城看组群、单体、室内装修与色彩

太和门、保和殿比太和殿低一级。保和殿采用减柱做法,面阔九间,殿内柱数减为四间。斗拱上檐为单曲双挑七腿斗拱,下檐为双挑五腿斗拱。建筑高度(天井层面至屋脊)29.5米,比太和殿低5.55米。屋顶为重檐庑殿式屋顶,比太和殿低一级。清代殿宇科举考试在此举行。

太和门作为外朝的正门,形制与保和殿相似,为重檐庑殿式,凸显了太和殿最高的形制。《周书·冬官》中的《匠人书》非常重视门制,也就是宫门屋檐的高度。太和门基座为单层汉白玉台基,高3.44米,四周有白石栏杆和云龙柱头。门前有一对铜狮,高4.36米,体现了朝门的气势。

太和门

3.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明初初建时称华盖殿。《晋书·天文志》载:“大帝之上九星,谓之华盖,盖大帝宝座。”华盖殿按星宿位置,置于奉天殿之后。明嘉靖四十一年,华盖殿改名为中极殿,清顺治二年改名为中和殿。

为避免三殿千篇一律,中和殿建筑为楼阁式,按《大戴礼记》所记明堂轮廓,做成平面方形,两面各三间,即所谓“九间明堂”。四周有回廊,屋顶为四角尖顶,顶上装铜雕鎏金圆顶。四面无墙,设门窗,以利采光,取“朝光治国”之意。中和殿四面均设格窗,但南面全设格窗,以适应太和殿之需要,但只在明堂内装设帘架,以体现“明堂九间八窗,宫室装饰,圆如天方如地,明堂上圆下方”之说。

中和堂

4. 重楼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讲究“四角”。“四角”是《周书·考工记》中一种高级建筑的用法,后来被帝王家所沿用。古代称四角为“地维”或“四维”,即“东南巽、东北艮、西南坤、西北乾”,其理论基础是“天圆地方,九柱托天,四维通地”。

采用四角的古代建筑并不多见,据记载,唐大明宫麟德殿、北宋东京汴梁宫城、宋代山西汾阴后土庙等均有角楼,现存的山东泰安岱庙和北京故宫也都有角楼。故宫不仅在四角建有角楼,而且在外朝三大殿的四角还建有重楼,其建筑形式很高大。重楼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饰有三交六钵菱形窗。考察其隐蔽处时还发现,该建筑早期曾绘有龙草图和印章。

5. 提仁阁、弘一阁

体仁阁、弘一阁是太和殿的两翼,初建时称文楼、武楼,嘉靖四十一年改名为文昭阁、武成阁,清顺治二年改名为体仁阁、弘一阁。

阁建于青砖台基上,立柱24根,御道雕云纹,直格窗,四壁彩绘龙草、印章(与重楼相同)。由于它是太和殿两厢之一,在形制上应为太和殿主从,但与太和殿相差不大,故采用阁式建造:腰间设腰檐,平座,单檐歇山顶。此法在不超乎规定的前提下,增加了两厢的建筑高度。其高度达23.8米,比太和殿低了11.5米,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68%。两厢高度与天井宽度之比为12%,达到了天井宽而不厢小的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从紫禁城看组群、单体、室内装修与色彩

弘毅阁

依次递减的九种建筑形制,既符合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礼制,又达到了多元统一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礼”是故宫建筑整体设计理念的理论基础。建筑布局、规划思路、装饰艺术等因素与“礼”的关系,就是形式与精神的关系。俗话说得形易,得神难,建筑亦是如此。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结构

中国宫殿建筑由基座、柱架、墙体、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一)基地

高度 - 台基高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规定:“天子殿高九尺,王公殿高七尺,大臣殿高五尺,文人殿高三尺。”太和殿台基高八米,是所有宫殿建筑中最高的。

材料 - 所用材料取决于建筑物的等级,石头最好,砖最差。

装饰:基座的装饰十分丰富,最高等级为须弥座。基座四周的栏杆、柱子的纹饰和装饰,受等级限制。

乾清宫单层汉白玉须弥座

(二)柱架及墙体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结构贯穿了整个中国宫殿建筑。在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中,柱梁是最重要的,墙是辅助的,起到了分隔室内外的作用。所以中国有句俗语叫“墙倒屋不倒”。梁的结构非常复杂,各个时代的手法和尺寸也各有不同。

木结构梁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凸梁式、贯通梁式、井梁式。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从紫禁城看组群、单体、室内装修与色彩

井杆式、通梁式、高梁式

古建筑的木框架结构,俗称骨架或木架,木架的内容比较复杂,但要知道有“侧脚”和“起脚”两个概念。

建造房屋的第一步是立柱。柱脚要高出地面并不容易,早期是埋在土里,在柱洞底部安放一块基石。殷旭遗址的台基基础,有一块基石露出原始地面水平面。河姆渡发掘的柱子,已经有管脚榫,解决了柱子的稳定性。大木榫最初是绑在一起的,很难牢牢固定,后来改用榫卯法,逐步解决了框架的稳定性问题。为了解决直榫易脱落的问题,利用力学的原理,把柱子做成微向内倾斜,我们叫侧脚;把横​​楣做成微向屋角倾斜,我们叫起脚。通过边脚和立面,屋架荷载产生一个向心的水平分力,把柱子榫眼和过梁挤得紧紧的,增加了框架的稳定性。

宋元以前建筑的边脚、起伏十分明显,厚重、稳重,更富于艺术感。

山西五台李家庄南禅寺主殿,始建于唐建宗乾隆三年。

由于柱子承担了屋顶的全部荷载,所以墙体和门窗可以灵活地布置在两柱之间,也可以作为柱间的垫块。一般情况下,房屋的正面立面布满门窗,侧面和背面则砌有墙。宫殿的正房多为格窗,边撑与每格窗的顶部之间钉有铜叶,更增添了富丽堂皇的气氛。为了悬挂窗帘,除了房屋中间的两扇格窗外,还装设了帘框,次房和端房也常常砌有窗台墙和窗。

墙上还有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构件,是柱与梁之间的过渡层,相当于卡车上的钢板弹簧弓,将屋顶的荷载转移到柱子上。

明代神武门斗拱

斗拱的种类很多,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九层)高67.3米,斗拱种类多达60余种。太和殿斗拱种类也很多,有鎏金斗拱、角斗拱、柱斗拱、扁斗拱、子字斗拱等。不同时代的斗拱形式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三)屋顶

梁架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屋顶形式,屋顶的基本形式有:四坡顶、四面坡顶、双坡顶、坡顶、尖顶,其中尖顶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等形式,尖顶是三种形式中变化最多、最有特色的一种。

屋顶形式图

《周礼考工记》云:“顶宜高而檐宜低,顶高檐低,则水流出而快而远。”使屋顶排水流出而快而远,是屋顶形成圆形、曲线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形成了如展翅般优美的曲线。

挑檐的设计使屋顶兼具采光和遮阳的功能。北京夏季太阳高度角为76°,冬季为27°,据此设计檐高10尺,檐口3尺。或者按照通常的做法,利用柱高的1/3,将屋脊做成42°的陡坡,檐口做成19°20ˊ的缓坡,形成一个圆弧曲线,使北屋在冬至前后阳光充足,夏至前后檐口起到遮阳作用。再加上墙体和屋顶很厚,导热系数小,使室内冬暖夏凉。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