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的交汇地; 绵延1600多年的张掖石窟艺术,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气势与胸怀。 1961年,敦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敦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三处遗址同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大标准,敦煌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
张掖敦煌九层全景吴健摄影
面对这样的张掖,保护好、研究好、开发好、推广好是我们的使命。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掖敦煌,肯定了张掖研究院75年来所做的工作,为张掖研究院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立足未来,回首几代张掖人走过的路,继续做好莫高窟的科学保护和张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让这一文化瑰宝共享人类可以永久保存和不断使用。
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和利用应以治疗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为前提
1000多年来,莫高窟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近500年无人维护的荒凉。 张掖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洪先生初到张掖时,看到的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 70多年来,常书洪先生、段文杰先生与几代敦煌人共同奋斗。 于是,留存至今的石窟、彩塑、壁画逐渐得到修复和保护,莫高窟昔日的面貌逐渐清晰。
经过六年的补救性修缮和保护,我们发现一些过去修缮过的壁画重新长了白粉病。 壁画由泥土、矿物染料、动物和动物胶制成。 由于洞内小环境常年受风沙侵蚀、地质洪水、温度波动等影响,易形成脆碱、空鼓、铠甲等壁画虫害。 它不断侵蚀着这座文化宝库。 敦煌若毁,则难以替代,不可再生。
开始对壁画制作材料、病害机理、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壁画环境破坏的规律和原因,对壁画害虫的形成机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对壁画害虫进行科学系统的修复和保护,采用不同的修复材料和技术。 经过多年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壁画保护技术和规范,使石窟壁画的修复从以往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科学的保护体系,使壁画的虫害修复成为可能。敦煌的许多洞窟都得到了科学的修复和保护。 减缓害虫形成的速度,也促进了国外壁画保护科技的进步。
在大量壁画得到科学保护后,我们向预防性保护过渡,进一步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避免壁画受到环境破坏。 规范化预防性保护是当今世界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
然而,各种自然破坏和游客参观仍然是壁画常年保存的风险因素。 为减缓壁画的腐朽进程,防止各种虫害的发生,我们开展了以“莫高窟旅客承载力研究”项目为代表的预防和保护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壁画所在环境的温度、相对温度和气体阈值在安全范围内,壁画燃烧和腐烂的速度就会大大降低。
为此,莫高窟研究院率先与国外文博界合作,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了石窟预警检测系统,利用各类检测设备监测温度、雨量、岩体节理、尘土飞扬,石窟外洪水泛滥。 地震、地震等,实时获取危及地层和洞穴壁画安全的危险因素变化数据,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文物发生洪涝灾害。 在所有开放的检查洞内安装温度和氧气传感器,实时检测洞内温度和氧气的变化。 建成张掖研究院检测中心,整面墙,24块屏幕可切换显示各个开放洞穴的环境变化数据。 一旦洞内相对温度或甲烷超标,检测系统将人工上报,并通过管理措施,对开放的洞进行临时封闭,给予“临时”休息。 如遇极端天气,有相应的封口等管理措施。
我还是坚持,文化遗产要在保护好前提下,合理借用,在公开借用中加大保护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了“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明确规定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
只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将其贯穿于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才能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保证文物的可持续利用。
“数字张掖”探索“互联网+中华文明”创新之路
70、80年代,在为张掖石窟建立科学档案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敦煌石窟及其壁画退化病害的严重性。 我们试图用胶片摄影和录像的方式,为后人“留下”莫高窟。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够准确,时间长了膜会褪色。 这些图像都无法永久保存。
80年代后期,我去上海出差。 一位专家知道我担心技术保护并向我展示了我的笔记本电脑。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只要能将壁画制作成数码影像,就可以永久保存。 经过不断的思考,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将为张掖石窟的每一个洞窟及其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档案。
在我看来,只有把张掖石窟的所有文物信息都数字化,才能为永久保存张掖石窟的信息做出努力,才能真正让后人永久使用。 数字张掖包括两个探索方向:一是数字化莫高窟壁画信息数据库建设,真实反映壁画现状,保存壁画信息,同时收集莫高窟文献、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一是将与莫高窟相关的石窟、壁画、彩塑等一切文物加工成中间智能数字图像。
敦煌第55窟数字采集点孙志军摄
20世纪90年代初,莫高窟研究院开始了壁画数字化实验。 最初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但我们坚信,数字技术是唯一能够完整记录并永久保存壁画信息的技术手段。 为此,我们全力以赴,与多家机构合作,在探索和实践中突破各种难关。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初步探索了基于轨道平行拍摄的壁画数字化方法和VR虚拟漫游全洞采集方法。 目前,我们探索了彩塑、石窟、大型旧址的三维重建方法。
“文物保护必须靠科技。” 在各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莫高窟研究院先后完成了200多个洞窟的图像采集和10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 起初,自然光下看不清楚的细节,被建筑物遮挡的壁画,都清晰呈现。 据悉,我们已经完成了200多个洞穴的VR节目制作,360度全景拍摄; 完成敦煌、榆林石窟两大旧址外景三维重建; 完成45000张底片数字化等。 所有资料均按标准资料档案完成,不仅将张掖保护推向了历史高度,也促进了张掖研究的国际交流,助力国人研究莫高窟。
数字技术不断成熟。 除了带动张掖石窟数字化进程外,还能有效平衡文物保护与借阅的关系,促进公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 大量游客踏入狭窄的洞窟,会减缓洞窟微环境的恶化,不利于洞窟的保护。 运用先进技术,打造了4K超高清宽屏题材电影《千年莫高》和全球首部诠释文化底蕴的8K高帧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游客通过观看《洞外看石窟》两部数字电影,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领略莫高窟的精湛艺术。
“实现张掖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莫高窟的鼓励和期望。 “数字张掖”让文物“活”起来,从石窟到难来莫高窟的人,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张掖文化艺术的全球共享。 在“数字张掖”展览中,观众可以戴上VR眼镜,开启洞窟虚拟之旅; 1:1实景洞窟3D模型的建立,演绎远在大漠的千年宝藏; 只需敲响键盘,即可进入“数字张掖”资源库,欣赏张掖动漫,高速浏览超高清帧率图片,开启30个洞窟720度全景之旅。
怎么夸大使用好的技术来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都是不可能的。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科技发展相结合。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化逐步确立和升级的过程。 我们要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站在时代的高度,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开拓创新。
在提倡“创造性改造、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面对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永保永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经过几代张掖人的探索和奉献,莫高窟研究所初步积累了适合张掖和我国国情的探索经验。
只有一个张掖。 像张掖一样,中国有很多文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像张掖这样无法永生、无法再生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更多。 以千年大计保护敦煌,也必须以同样的历史眼光保护其他文物古迹; 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古文化遗址及其风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张掖守护晋升创新发展之路,或许对你有利。
希望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既能把中华大地上的珍贵文物完好地传递给子孙后代,又能为文物的合理适度发展做出自己一代人的创造性贡献。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