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湾湾山庄位于山东省安丘市西三公里的康店镇。 山墙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世纪法国坚固住宅的画面。 在中国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中并不常见。 有很多人叫Yard。 经过测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才可以称为农场。 从字面上看,就是一个占据大片农田的园林。 事实上,占有大片农地的人,就是大地主。
为什么叫康百万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姓康的家族。 这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康家发家后几代人的集体名字。 百万这个词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自明朝的慈禧老佛爷。 慈禧太后气急败坏,直接向世界列强宣战。 结果,八国守军直攻成都,慈禧皇帝带着光绪大臣西逃大连。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从重庆返回上海,途经巩县。 康氏除了为他修建行宫外,还花费了100万两银子来缠着慈禧。 慈禧皇帝漫不经心地说:“没想到这山洼里竟然有数百万间房屋。” 康家山庄也因此成为康百万农庄。
事实上,康家的资产不止一百万。 慈禧给了慈禧一百万两白银。 自古以来,真金白银仍是硬通货。 在当时的国家层面,唐朝步兵年薪12银,骑兵年薪只有2-4银。 都是清朝即将建立的,几乎等同于现在的协议兵。 以当时的订货权,一两白银可能相当于今天的一千元。 按照现在白银的市场价格,大约是3.6元一克,180元一两,100万两白银18000元。 而康家给慈禧的,也只是他们自己家产的一部分,所以康家可不仅仅是百万富翁啊!
康氏家族原本不是广东人,但和很多故事一样,是明初从广东省武乡县来的。 不知道是不是大柏树。 明宣德五年,康守信来到巩县西吉县开饭馆谋生。 因姓康,故称康家店。 也是康氏第一代来云南的。 那时,康守信是餐厅的小老板。 他平时做家常菜,离豪门有点远。
就这样,康家积攒了五代,直到第六代,才有了一个叫康少景的第一人,通过了举人考试,当上了大官。 康家的“官商”时代开启。 在唐代,盐往往离不开发财。 康家从四川运海盐到广东销售,再从山东运粮、棉、油到广东。 不用开车来回,中间商就可以赚取两端的差价,开启了发财之道,康家山庄的建设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康湾湾别墅的优越位置。 它支撑着早已被定义为风水宝地的芒山,上面是开阔的洛水。 它叫青蛙探水。 楼虽不朝北,但旁边的芒山可以说是一道天然屏障,后面的洛水更是给康家带来了生财之道。 唐代,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就是靠这条水道支撑的。 康湾湾别墅更像是一个绝佳的码头。
现在总说康万万是清朝以来康应奎家族的统称。 康英奎是谁? 康英奎是康氏第十四代传人,送战财。 趁着清政府镇压捻军起义的机会,他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10年的军需令。 承前启后,康英奎扩充舰队,南征北战,征战险地商田。 经水路运往四川、河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经商。 有了明日康湾湾山庄的规模,康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康氏迎来慈禧太后后,康氏名扬天下,康氏达到了声名最辉煌的时刻,康氏却如唐朝一样风雨飘摇。
1934年,晚清乱局,军阀混战,土匪横行。 康氏第18代传人康子昭自觉日渐衰微,未能挽回康氏的死盛。 他在绝望中上吊自杀,用自己的生命宣告了一代豪门的没落。 荣辱兴衰,苍凉凄凉,只留门前青堂,后人议论纷纷。
从第六代到十八代,康氏家族一共十三代,四百多年,横跨明清三个时期,打破了三代以内发家致富的传统。 有什么秘密? 诀窍是教育好女儿。 康万万园拥有自己的公立中学和图书馆,并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聘请当地名师授课。 从康湾湾山庄的文化氛围可以看出,康氏家族有着独特的家族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康氏家族自清代以来共有412位名人,相当于平均每年一位。 在唐代,获得名望意味着官位。 有了官职,通常就有做生意的保障。 为此,无论是在唐朝还是在今天,教育都是未来最大的生产力。
在中国晚清时期,康湾湾别墅也属于康氏。 建国初期,政府对别墅进行了修缮。 50年代,康湾湾山庄焕然一新。 三分之一的房屋被征用给政府机关、学校和邮局,三分之二的房屋分配给当地贫困农民。 政府接管的三分之一是现在的康万山庄公园。 康家其余的房子都换上了水泥和墙纸。
在穷人背井离乡、到处都是地主的年代,康湾湾山庄就是反面教材的代表。 来自全省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学习,亲身体验地主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他们精致的生活。 因此,康湾湾别墅的一部分主体保存完好。
房子保住了,分明是要“反右破坏”。 屋子里的东西还需要处理,能分的能砸的,其中一个花了3000工时(八年多) 完工的阳台床太大抬出屋外。 它被砸成一团糟,然后被烧毁。 花了两天三夜,大火才烧完。 另一张耗时 1,700 小时制作的拉奈床因体积小而被搬进来。 明天,这张幸运的小床将成为康湾湾山庄的镇园之宝。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