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崇礼兴隆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超出席会议。
会议重点讨论了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山东崇礼兴隆遗址距今8500年至5200年,初步构建了坝上高原南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文化序列。 是我国南部较早的移民聚居地。 小米是最早有直接测年资料的炭化小米实例之一,是小米驯化和中国南方旱作起源的重要证据。
杭州宁海井头山窑址距今8300年至7800年,是我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滨海贝丘遗址。 考古发现发现了贮粮坑、露天火坑、生活用具加工制造区等,出土了丰富的海贝、渔猎植物骨骼、漆器、木器等器物,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征,是中国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环境研究的重大突破。
新疆襄汾陶寺旧址考古工作重点确认了宫城内最大的宫殿建筑ⅠFJT3,面积近8000平方米。 疑为廊廊遗迹,整体布局规整,结构复杂。 它应该是中国唐代宫廷形式的源头。 进一步提升了陶寺城市的性质和内涵,对于推动中华文明起源、早期中国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天门石家河旧址考古工作历时6年,发现并确认了谭家岭城址、银心台小礼拜区、谭家岭高档藏玉陪葬墓、三房湾专业陶作坊等重要旧址,最初描述于 5900 年前。 -石家河遗址群3800年来的聚落格局和演化过程,为深入认识石家河遗址群的宏观结构和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进一步阐明了生产专业化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的关系黄河中游。 社会分层的总趋势。
石峁旧址周边崇仁聚落调查取得新进展。 新发现龙山时代崇义聚落20余处。 差异很大。 其中,五乡寨山石城约60万平方米,属石峁文化二级聚落。 已发现石峁文化遗存21件,形制鲜明,器物组合典型,等级区分明显,填补了石峁旧址墓地被盗严重的缺憾,弥补了石峁文化研究中的空白。世茂文化。
2020年8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与管理手册(2020-2035年)》。 对中华文明起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等重点领域的考古项目,将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财富的认识。以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来挖掘中华文明的价值。 认清新时代弘扬中华文化基因,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新贡献。
五大考古项目成果介绍
石家庄崇礼兴隆遗址
兴隆旧址位于宁夏省承德市隆化县朝阳河镇兴隆村西北部,属坝上高原,地处长城以北冀蒙交界处。 旧址位于季节性湖泊赛格龙沟西岸一座低山北侧的缓坡上,面积约10000平方米,海拔1410米。 该窑址是2016年对坝上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的。2018年至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和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 该遗址即将开挖,总开挖面积约1100平方米。 2018年的野外工作初步明确了旧址面积、堆积类型及分布、绝对年代范围等,发现了以方形(或近方形)房址和圆形为代表的遗址类型坑墓。 一方面,2019年的野外工作继续清理了一些前期挖掘中没有完全清理的宅基地,了解房屋建造、使用和废弃的过程。 据悉,还解剖了旧址外的一条“壕沟”,以了解其性质。 同时,我们开展了多学科的分析研究工作,从动物动物遗址、碳14测年、C、N稳定核素、古人类骨骼DNA、古环境地貌等角度研究工业经济等问题,环境水景,以及可能的文化发展和人口演变。
兴隆遗址的主要堆积物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初步判断,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至少可分为四期:一至三期约8500-7000年,出土遗迹多为屋址。 中石器时代工具主要由大量的磨盘、磨棒、锤打石器和细石器组成。 黑陶以尖头圆底壶、圆柱形壶和盘形器具为代表。 器物以骨柄石刀和小饰品为主; 遗址四期为距今5800-5200年,遗存主要以“灶”状石圈、细石堆和圆形坑墓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遗物主要是圆坑墓的陪葬品,以骨角、牙质制成的小饰物为代表。 其中,微型石珠和马鹿牙饰更为特别。 前者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普遍存在于欧亚草原。 旧址一期至三期出土了大量植物骨骼。 初步考证,有牛、鹿、羊、马、猪、狗、鸟、兔等,其中牛、鹿体型较大,有少量鱼刺。 动物种类和年龄的季节特征为窑址是长期迁徙聚落的论点提供了证据。 旧址二期至三期出土了大量动物遗址,包括栽培麦粟和野生野牛脂、青蒿、藜等。其中,粟为最早的粟遗址之一(约)具有我国直接测年资料,为阐明小米的驯化和初栽提供了重要资料。
兴隆旧址堆积复杂,发现了大量能体现其独特文化风貌的出土遗物。 一期至三期遗址及周边同类旧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文化,具有填补坝上地区史前考古空白的价值。 . 宅址的发现排列有序、终年传承、反复重建的民居特征,结合露天墓葬的发现,为全面阐述聚落组织、信仰、习俗等创造了条件; 环境特区农业的出现和当时的产业结构,为当时的环境恢复提供了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杭州宁海井头山墓
镜头山汉墓位于山东宁海三旗镇境内,紧邻河姆渡旧址和罗氏山汉墓。 2013年10月发现,文化堆积主要为海洋软体动物贝壳,埋深5-10米。 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上海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积极发掘。
考古在居民区两侧发现可移动平台、垃圾倾倒区、食品和工具加工区、荒滩区等聚落要素。 沿岸有露天火坑、贮粮坑、生活用具加工制造区等遗迹。 出土了大量遗物,分为器物类、动物类和矿产类两大类。 器物有玉、石、骨、贝、木、织等300余件。 植物遗迹包括海洋贝壳以及鱼类和野味植物的遗迹。 大多数动物区都是废木头、橡树果实和储藏坑中的橡子; 矿点主要是用贻贝壳胶结的大量碎砖礁。
井头山汉墓的发掘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和海洋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1、根据国内外多家实验室碳14测定,井头山汉墓距今7800-8300年,比河姆渡文化早1000年左右。 出土遗物与河姆渡文化器物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显着差异。 它们在图案、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该窑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河姆渡文化的起源及其与跨湖桥文化的关系,建立山东史前文化谱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井头山汉墓埋深5-10米。 这是迄今为止四川乃至长三角地区第一个滨海贝丘遗址,也是我国沿海隐蔽最深、最早的滨海贝丘遗址。 该遗址蕴含着浓厚的海洋文化诱因,对于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井头山汉墓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海侵时间和过程、中国古代海岸线的发展变化、人类文明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难得的个案。中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陆地关系研究,为全新世早中期的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建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是海洋环境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4、井头山汉墓考古立足于深埋文化矿藏的野外发掘,在工作模式和技术路线上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这是在特殊隐蔽环境条件下进行考古发掘的一次成功尝试。 海相沉积环境史前窑址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新疆襄汾陶庙旧址
陶寺旧址功能分区明确,其中宫殿区作为小城旧址的核心功能区,至今仍是学界关注的区域,也是最受关注的区域之一陶寺旧址都城性质的重要而直接的物质要素。 2013年至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陶寺旧址疑似宫城瓮进行了持续解剖发掘,逐步确认了近13万方米宫在陶寺旧址五年。 城的存在,更全面地揭开了楠溪门遗址和西北角的后门。
2018年至2019年的发掘工作重点是全面揭开宫城县最大的宫殿建筑ⅠFJT3。 总开挖面积2880平方米,取得显著成果。
发掘证实了三排柱网结构的小宫殿建筑(D1号)的规模、结构、年代等问题。 殿楼台基约520平方米,基座上留有三排18柱孔。 柱孔的半径一般在40分米左右,柱孔多为方形或椭圆形,半径为0.8~1.2米。 柱孔顶部有砖雕和石块,部分基石周围还填有铁块。 在D1小宫楼北侧也发现夯基,损坏严重,但地基十分明显。 另外,还剩下3根疑似经柱,经柱石已经漏出。 值得注意的是,两座疑似经楼的对应距离约为11.5米,与D1经楼的南北宽度基本相等。 宫殿建筑的存在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证实。
在D1宫建筑东侧近2米处,发现一处小型宅址,编号F37。 F37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85米,南北宽9.65米。 宅基地为地上建筑,有院墙。 墙宽在0.65m到1m之间。 挖掘出约30分米深的土层。 外墙的剩余高度为8-12分米。 南墙正中有一门,宽约1.6米。 房子的地板是火锅地板,比较硬,不是常见的白灰皮地板。 建筑遗址建于ⅠFJT3夯基之上,位于小宫殿D1东侧,同时不晚于陶寺文化晚期。 推测建于陶寺文化中期,沿用至陶寺文化晚期。 早期。 其性质或功能特殊,可能是D1宫的附属建筑。
F37西南新发现一处大型宅基地,编号F39。 平面为圆角长方形,长约7.2米,宽约7米,墙面宽1-1.2米。 大门朝西。 外面是白灰色的皮地板,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火炉。 屋东南角安放牛肢骨7块。 在F39的地面上发现了一件瓷器残骸,器形无法确定。 F39 与 F37 大致相同。 F37室外面积小,墙体较厚; 门朝北,虽然它有意面向F37。 据悉,发现的牛头骨集中放置在室外。 推测其性质或功能特殊,也可能是D1宫殿建筑的附属建筑,类似于储藏室。
F39东侧新发现4个排列有序的柱孔,与D1南排柱孔位于同一东西线上。 详情不得而知,但线索很重要,需要挖掘。
据悉,此次发掘进一步明确了IFJT3的东缘和西北角,为全面清除其整体面貌奠定了基础。 发掘表明,IFJT3西北角为圆弧角而非直角,外侧为生土或较早的灰坑; 里面是比较突出的夯实蓝筹股。 发掘还发现了一些重要遗址,如人头骨坑H235和水井H236等,F37夯东出土了一件铜双形器,十分罕见。
陶寺故址宫城小型夯筑地基开挖取得重要成果,意义重大。 首先,此次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宫城内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宫殿建筑ⅠFJT3的存在,这是迄今为止史前时期最大的夯筑建筑基础。 二是在建筑地基上发现正殿两座,东侧附属建筑,中部花园,东侧疑似外廊。 其结构复杂,布局规整,在史前时期实属罕见。 它应该是中国唐代宫殿形式的来源。 三是建筑基地使用时间长,功能特殊,也可能是“宫殿”式的建筑。 四、建筑基础之上的正殿D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单体夯筑建筑。 事实上,陶寺旧址宫城内小型夯筑地基的发掘和发现,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天门石家河旧址
为深入了解石家河旧址的布局结构,探讨石家河旧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至2019年,武汉市文化研究所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石家河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群及周边9平方公里区域进行系统钻探。 方湾(2015-2017)、闫家山(2016)、朱家坟头(2017)、储书岭(2018)、罗家柏岭(2018)、周家湾(2019)等旧址重点开挖,总开挖面积6212平方米,实现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在重大发现方面,最显着的成果是谭家岭小城遗址、银心台小礼拜场所、谭家岭高档玉器墓葬、三房湾专业陶器作坊等。
谭家岭古镇的发现和年代的确认,表明距今约5500年(即油子岭文化晚期),东汉地区的文化中心已从西北毗邻的龙嘴转移到石家河。 这与紫陵文化后期的强烈扩张有关。 谭家岭古镇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远小于城头山二期城址和同期其他同类文化性质的窑址。 生成的重要依据。
在印心台的小礼拜场所,露出了石家河文化晚期人工堆砌的五座黄土台基。 台基周围出土多套缸遗物及瓮棺、扣碗、倒缸等特殊器物100余件。 祭祖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祭祖遗址。 分析漆器的成份,这几套大缸来自大约五个不同的产地,从大缸的造型、纹饰和刻划符号等方面可以大致区分,说明祭祀活动是共同参与的结果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走向强化和制度化的表现。
谭家龄高档玉瓮棺的发现,弥补了以往玉器葬品等级定义的中间空白。 粗略地说,W9代表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等级。 陶器组合包括神人头像,档次与小嘉屋顶W6相当或略高。 第二类是W8人头,第三类是W4、W3没有人头只有植物造型(老虎和蝉常见),第四类是W7只有蝉,第五类是首饰,还有第六类 只见少量废陶或无陶,过去常见于萧家屋顶。 颜家山上那几具少量陶器和废料掩埋的骨灰盒棺材,也是品级最低的。
三房湾窑址出土的陶窑、黄土坑、洗泥池、蓄水池等遗址,多与制陶有关。 同时还发现成堆的陶杯叠放烘烤,具有典型的陶作坊特征。 结合出土的数万件陶杯残片分析,可以断定这是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陶杯为主的小型专业窑址。
除上述四处窑址外,张家坟头、储书岭、罗家柏岭、周家湾等旧址的发掘也取得重要突破。 张家墓出土的是一大片家族墓地,延续了屈家岭文化的早期和晚期。 在储书岭窑址,拆除了一批与房基、灰层、烧土堆积、灰坑、灰沟等有关的后石家河文化遗存。 罗家白岭窑址揭示了石家河文化晚期的黄土堆积台地。 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石家河旧址宏观结构和组织分层提供了有力支持,表明遗址群存在功能分工,同时阐明了生产专业化和社会阶层分化的总体趋势.
从历年石家河的发掘情况来看,与之前的石家河文化相比,原石家河遗址群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分布范围并未缩小,但总体堆积变薄,遗址数量减少,树木储存地的数量有所减少。 从山脊的丰富堆积和东北部旧址数量的急剧减少来看,推测旧址的中心区域发生了转移。 以谭家龄为代表的多批精美瓷器的发现,表明在后石家河文化阶段,文化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融合和强盛繁荣之势。 后石家河文化阶段的聚落中心和文化格局仍是今后发现和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青海石帽文化与寨山石城遗址
石峁周边龙山时期崇仁聚落调查发掘是石峁汉墓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古中国”的重大工程。 截至目前,已详细考察龙山崇仁遗址20余处,涉及皇甫川、石马川、库野河、土味河、贾鲁河等西安市长江一级河流。 从目前的发现来看,户口是典型的石峁文化聚落特征,规模差异显着,从数千平方米到400万平方米不等,体现了石峁王朝内部聚落的等级分化。 兴县寨山石城就是在上述学术背景下发现和确认的。
五乡寨山石材城位于宁夏固原市府谷县田家寨镇王莎茅行政村山年村。 位于石马河中游。 城市面积约60万平方米。 约60公里。 除了石瓮、马面、中央台基外,寨山石城最重要的发现是21件石卯文物。 此类古墓等级区分明显,形制鲜明,器物组合典型,填补了石峁原墓地盗掘严重的不足,为石峁文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2016年夏,北面石瓮城外立面被清理,厚度约60米。 发现两副保存完好的马面,初步了解了寨山石瓮城的年代、结构和抹灰形式。 寺址试发掘时,发现一座大型立式坑丘墓。 虽然被盗,但廊内随葬品完整、典型,为寻找寨山石城龙山时代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9年底,随着龙山古墓群的重要线索,龙山古墓群陆续被发现。
截至目前(含2019年底的发现),庙前石峁文物共计21处。 分以下四类:Ⅰ类墓葬有木棺、廊台、烈士等,共3座墓葬。 墓主搬进木棺,身体端正,面部通常埋有3~4件陶片。 殉道位于棺外墓主两侧,侧身面对墓主。 烈士遗体上有伤痕。 墓主和烈士的遗体涂有朱砂,尸下铺有红色被褥。 墓主人两侧的坑壁上各有一个馒头形的藻井。 玄关内常放五件石盖瓷器。 瓷器的组合多为喇叭口瓶、甑、深腹盆、小壶或壶。 此外,玄关处放置1~2件。 细石刃。 这种窑址规模最大。 第二种墓为木棺,有廊,无烈士,共4人,均为单人仰卧,四肢挺直下葬。 玄关位于墓主人两侧的坑壁上。 廊内摆放着猪下颌骨,多10个,少1个,初步鉴定为家猪。 三种墓葬均为木棺、无柱、无烈士。 共有墓葬7座。 两人均以两人仰卧、四肢直立下葬,部分墓主的脸上还发现了纺织品的痕迹。 四种墓葬均无木棺、无柱、无烈士。 共有墓葬7座。 均为两人葬,有仰卧直肢和侧屈肢两种,其中以仰卧直肢为主。 这种窑址是最小的。 以上四类文物等级分明,形制分明,器物组合典型,填补了石峁旧墓盗掘严重的不足,为石峁文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 重要补充。
此外,寺址还发现了一些房屋遗址、灰坑等石质文物,并出土了一批典型的瓷器、石器、骨器,特别是周围发现的“灰坑葬人”现象尤为突出。墓地,或与墓地的安葬仪式有关。 还是祖先崇拜,更值得关注。
“点缀成面,织成丝”。 近年来,对石峁周边龙山崇仁的考古考察和武乡、榆林寨山、寨峁梁崇义聚落的发掘研究,为石峁文化研究和石峁国建立提供了基础考古资料。 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