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子的历史源流张骞出使西域,四面而至

avatar 2023年11月12日15:01:22 评论 662
摘要

石狮在民间又称“石狮子”,是以材料分类的美术品种,以大理石、青石、汉白玉、砂石、滑石等为材料,以圆雕为主要造型手法。宋、元时期石狮较之唐代石狮,造型趋于写实,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技艺纯熟,装饰意趣更加浓厚。石狮雕刻也不例外,其造型风格同样表现出民间美术创作过程的程式化趋向。

石狮子,民间又称“石狮”,是按材质分类的艺术品种,以大理石、青石、汉白玉、砂岩、滑石等为材料,以圆雕为主要造型手法。 根据应用范围的不同,石狮子可分为建筑构件石狮子、建筑小品石狮子和陈设石狮子三大类。 在民间石雕中应用广泛。

一、民间石狮的历史渊源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异物四方而来”。 据《三府黄图卷三》记载,西汉长安城皇家园林中曾有狮子。 三国孟康所著的《汉书》中对狮子的形象有这样的描述:“狮子形似虎,身黄,尾毛大如斗。” 雕刻狮子图像始于东汉。 从此,狮子形象开始出现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并蓬勃发展。 (1)

早期狮子的形象与虎、辟邪、天禄、麒麟等吉祥动物相似。 汉代石狮形似猛虎,造型粗犷; 他们大多行走速度很快,从侧面看脊柱呈动态S型。 石狮显得矫健、跳跃; 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面、体的结合。 鬃毛、颌须以及身上的卷云纹、火焰纹都是用这种技术雕刻而成。 山东嘉祥吴氏祠前的东汉石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狮。 四川雅安高邑墓前的东汉石狮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其形似虎头狮身,昂首挺胸。 其庄重雄伟、刚劲有力、淳朴厚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狮子的形象被广泛宣传。 传说狮子能“食虎豹”,是“百兽之王”。 佛教故事还说:佛坐狮子座,佛坐狮子床,佛是人中的狮子,狮子成为护法的瑞兽。 这一时期石狮雕刻的代表作是江苏南京南朝帝王陵墓中的石狮。 大部分造型都像是抬头向前迈步。 体形庞大,姿态凝重,气势磅礴。 款式圆润俊秀,造型豪放飞扬,纹饰华丽。

石狮子的历史源流张骞出使西域,四面而至

北朝同一时期,佛教石窟的浮雕装饰中经常出现石狮子的形象。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西魏造像碑上的“神王踏狮”浮雕就是典型代表。 北朝圆雕石狮体积小,造型逼真,具有浓郁的西洋风格。 由此可见,狮子作为瑞兽的直立造型逐渐转变为蹲坐造型。

唐代墓葬神道格局确立,蹲狮造型逐渐定型。神道雕塑中留存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

陵墓石狮最具代表性。 乾陵位于陕西省干县梁山。 陵墓四面有石狮,高均在3米以上。 大多呈蹲式,呈三角形。 乾陵石狮形象鲜明刚健,体态雄伟,气势非凡。 它们将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建筑感和重量感。 乾陵石狮作为石狮雕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石狮雕刻影响深远。

宋代石狮最显着的特点是从陵墓石狮发展到生活化、装饰化。 这一时期,除了皇陵之外,石窟、寺庙、祠堂、民居、园林中也出现了许多石狮雕刻。 与唐代石狮相比,宋元石狮造型趋于写实,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工艺精湛,装饰意趣更丰富。 例如,石狮上雕刻有项圈、铃铛、绶带等装饰,须弥座上也饰有精美的装饰。

明清时期,陵墓、佛窟雕塑逐渐衰落,民间雕塑逐渐成为传统雕塑的主体。 其石狮雕刻的特点是:明清石狮雕刻与民间建筑紧密结合,广泛应用于祠堂、会馆、民居、桥梁、牌楼、戏楼等民间建筑中。 明清石狮雕刻的总体风格是:构思精巧、雕刻细腻、动感强烈、造型多变、装饰华丽繁复。 民间的一些小石狮雕刻,又展现出另一种纯朴的民间风格。 这种小石狮子一般用于建筑构件。 例如,山东省单县的张家牌坊,因雕有数百只大大小小的石狮,又称张家牌坊。 “百狮坊”还用作器皿、室内陈设、装饰品等; 它也被用作某些民间活动的玩具或器具。 如流行于晋陕黄河流域的拴瓦石狮子和关中地区的拴马庄石狮子,就是小石狮的代表,展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童趣天真民间风格。

石狮子的历史源流张骞出使西域,四面而至

明清时期狮子文化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狮子的传统形象上升为民族文化符号。 在民间文化中,狮子几乎成了瑞鸟瑞兽的代名词。 狮子艺术已从佛教圣地、寺庙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狮子幼狮、狮子滚绣球、狮童进门、狮子嬉戏等象征性题材,几乎在所有民间艺术门类中都有广泛运用; 在民间建筑装饰中,门狮、门枕、柱子、桥梁、栏杆、屋顶、照壁上随处可见狮子的形象; 还有流行于南北的舞狮、儿童狮头帽、狮头鞋等。

民国时期的民间石狮雕刻风格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延续。 西方风格也不时出现。

二、民间石狮的应用类型及内涵

民间石狮雕刻主要用于民间建筑。 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可分为建筑构件石狮子、建筑小品石狮子和陈设石狮子三大类。

其中建筑构件类有门石狮子、门枕石狮子、柱石狮子、柱座石狮子等; 小建筑类有牌坊石狮子、拴马桩石狮子、镇宅石狮子等。陈设器物类有观赏石狮子、童链石狮子、压制石狮子等。

石狮子的历史源流张骞出使西域,四面而至

门狮子,雄狮在左,雌狮在右。 军队的右爪下有一朵象征财富和权力的绣球花。 母狮左爪下刻有幼狮,寓意“太师少护”、子孙昌盛、世世代代高官。狮子和绣球花是表达生育崇拜意义的两种象征。 它们的结合具有生命和繁衍的意义。 狮子头上的鬃毛常被雕刻成“螺髻”,螺髻的数量也有讲究。 随机的

雕刻。 一品官员的狮子头上可刻十三只螺蛳,称为“十三太保”狮子。 第一级以下,每降低一级,狮头螺钗的数量就会减少一个。 七品以下的,门前不能设置门狮,否则视为违规。 因此,人民就受到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 即使是富商,门前通常也不摆门狮子,而是设置门枕,以示区别。 门狮造型继承了唐宋陵墓的蹲狮造型。 侧面呈三角形,上端为蹲狮圆形雕塑,下端为须弥座。 须弥座周围环绕着各种吉祥的花草图案。 其高度取决于建筑物的等级。 祠堂、寺庙、衙门的狮子门高度在150~200厘米,宫殿、园林、宫殿的门狮子高度在200厘米以上。

门枕石,又称门墩,是住宅建筑的一种建筑构件。 苏州地区又称“砒霜石”。 门枕石位于民居门的两侧下方,门枕石的延伸部分称为包古石。 门的内部是一块带有凹槽(海巢)的枕石,里面装有门扇转轴。 门枕石的主要作用是支撑门扇、插入门槛,而鼓石则是延伸的装饰部分,常采用圆雕、浮雕等手法进行装饰。

北京门枕石分为鼓形和立方形两种。 鼓面上方或门墩上方常饰有兽面或小卧狮。 石狮子一般体型较小,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和风格。 北京的官宅可采用高度100厘米以下的圆鼓形门枕石。 鼓面的装饰题材多为各种吉祥图案,如狮子戏绣球、林氏吐玉书等; 方门墩的装饰件通常呈箱形。 须弥座的正面和侧面。

南北其他地区的方门墩,则直接在须弥座上雕刻圆形狮子。 狮子的高度占门墩高度的1/2以上。 例如山西的门墩高约40-60厘米,蹲狮高度约40厘米。 石材材质多为青石。 石狮造型逼真,体态粗壮,色泽深沉,雕刻精细,重量如青铜。 江南地区的包古石多用于祠堂、府门等,形状高大,体薄。 石鼓没有任何装饰,光滑如镜。 它的高度约为150厘米。

石狮子的历史源流张骞出使西域,四面而至

为何全国南北广大地区的方门墩与北京的方门墩有如此大的差异? 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由于民间对门狮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民间不得逾越规矩,加上山高皇帝远,各地工匠纷纷赶来。国家已将门狮降级为蹲狮形门墩,仍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 。 与《天龙九子》的起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栏杆柱又称柱头,是桥梁的组成部分之一。 南方宗庙建筑的祠堂,为了安全起见,往往将地板抬高,并安装栏杆。 栏杆柱的形状与民间拴马柱的形状相似,柱头多为各种动物、人物、花卉、植物等圆形雕塑的形状,动物题材多为石狮子。 石狮的造型风格仍可分为南狮和北狮。 由于地域不同,柱石狮子的造型千变万化。 比如本书中所发表的北京卢沟桥石狮、山西解州关帝庙石狮、扬州瘦西湖石狮,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地域风格。 卢沟桥的石狮气势磅礴,关帝庙的石狮刚健有力,瘦西湖的石狮稚气可爱。

拴马桩又称石桩、望桩。 流行于山西关中、陕西陇东地区。 它们是乡村民居的小雕刻。 较大的石堆也称为手表堆。 “王”是“名门望族”的意思。 石桩不仅具有象征门第、提供美好未来、镇宅辟邪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实用功能。 据考证,它是由华表、门石降级到民间演变而来的标志性建筑小品。 拴马桩由桩头、桩颈、桩身三部分组成。 整体高度240-290厘米,离地高度180-230厘米,瞭望桩高300多厘米。 堆头多为圆形雕塑,高度在30~65厘米之间。 圆雕的造型多为动物、动物与人物的组合、或花卉。 桩颈是桩头与桩身的连接部分。 桩头为石桩,上面有动物或人物图案。 绒颈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做成鼓形、方台、亭台; 下层为浮雕,四个角常雕有垂流苏。 、鼓、方台的造型借鉴了石柱基础的造型,亭台的造型采用了家具的方法; 桩体呈方柱状,四侧面凿有横格或席纹。 排在前面的大多数主题都是蹲着的狮子、猴子或控制狮子的野蛮人。 (2)

栓瓦石是流行于陕西、山西黄河流域的一种小型石雕。 拴瓦石上刻有许多狮子,是典型的具有辟邪作用的吉祥物。 材料主要是当地盛产的青石、砂岩、软石; 有绿色、蓝色、黄绿色、棕红色等颜色。 最小的只有二三厘米,最高的有三十厘米左右。 炕头常放置婴儿石,以“照顾”12岁以下的儿童。相传有一个名叫贪甲子的女子,专门将12岁以下儿童不完整的灵魂运到炕上。阴间供恶鬼食用。 为此,当孩子出生一百天前,人们会采取趋吉避凶的方法来保护孩子免受困难。 最有效的方法是雕刻一只石狮子,并用红绳将孩子和狮子绑在一起。 从此,狮子他就成了孩子们的保护神,不再受到恶魔的伤害。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孩子并不是日夜都绑在石狮子身上。 这只是一个象征意义。 当然,很小的石狮子可以长期拴在孩子的腰上。 婴儿石真正的实用功能是防止孩子从炕头上掉下来。 当孩子满12岁时,全家人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正式为孩子从狮子身上解开,并将红绳系在孩子腰上作为护身符。 当孩子健康成长后,石狮子也会重复同样的使命。 因此,康头狮就成为了家庭的精神生物和保护神。 炕头狮造型古朴直爽,形式感极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情调和地域特色。 炕头狮常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绘。 它们有时像长寿的寿星,有时像顽皮的孩子或天真的布老虎,有时又像可爱的小猪、小狗、小猫或其他小动物。 他们充满生机。 有趣的。 (3)

三、民间石狮的造型风格和工艺

如前所述,狮子是一种奇异的物体。 由于佛教的盛行,狮子的形象也被广泛宣传。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狮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逐渐从最初单纯的宗教内涵拓展到风土人情、民间情感的载体。 狮子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大吉祥动物,成为人们首选的辟邪吉祥物。

石狮子的历史源流张骞出使西域,四面而至

民间文化的传承决定了民间工艺造型必然走向格式化化、风格化、标准化。 在形象刻画和材质制作工艺上,按照既定的格式,形成了完整、严谨的师徒传授的传承方法和工艺体系。 石狮雕刻也不例外,其造型风格也显示出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风格化趋势。 不过,这种风格化趋势并不影响地域和民族风格的不同表达。 各地区、各民族的石狮造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石狮的风格大致可分为北狮和南狮。 北狮以河北曲阳石狮为代表。 曲阳盛产纯白色大理石,石雕历史悠久。 明清时期故宫和京城主要建筑的石雕大部分是由曲阳石雕艺人所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曲阳石狮的造型已趋于规范,风格也日趋规范。影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长江以外的地区。

石狮造型多见于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其中大多是古代王朝建都的地方。 石狮雕刻往往需要表现出一种雄伟、庄严的气氛。 这种要求逐渐影响了民间石狮的造型。 北狮造型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强调身体和四肢肌肉的起伏和力量,创造出雄伟、雄伟的石狮。 北石所用材料多为青石、大理石、砂岩等,其雕刻技艺精纯纯熟,雕刻风格粗犷雄伟。 丝带、绣球花、铃铛等装饰一般不夸张。

最著名的南狮当属惠安石狮,其特点是石狮嘴里刻有一颗自由旋转的石珠。 惠安石狮风格流行于江南苏南、浙江、福建、广东地区。 南市所用材料主要是青石。 其雕刻工艺精湛精湛,肢体纤细通透,动态富于变化,造型华丽精致,充满生活情趣。 南狮常在狮身上描绘彩带、铃铛、绣球等饰物,从而增强了石狮造型的美观与典雅。

在黄河流域晋陕地区,民间流行的拴瓦石、马算庄等石狮雕刻,仍以北狮造型为主。 他们雄伟、淳厚、质朴、直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其造型风格前面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重复。

川西、西藏的石狮造型也属于北狮风格,但气势、力度都比不上曲阳石狮。 其中,漆画的装饰方法是其特色。 由于川西的石狮子多由沙石制成,其作用可能是防止潮气腐蚀。 川西石狮中,最成功的品种是柱座石狮,如成都青羊宫正殿的彩绘石狮子柱座、珍奇动物柱座,造型和装饰手法独特。 。

在制作石狮子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结了许多创作经验,并以公式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传承下来。 “狮身十斤,头九斤,余骨一斤”强调了石狮造型的身体比例; “狮身十斤,头九斤,一双眼一张嘴”指出了石狮头部应突出、夸张的关键部位; “巡山狮应凶,链子狮应喜”,诠释了描绘不同身份的石狮时应注意的表情。 这些造型配方经过民间工匠代代口耳相传和实践,造成了石狮造型方法的共性和趋同,形成了流传千年的石狮形象。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