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圣”、“智圣”均有孔子称号石刻。 孔子,字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哀公进贡孔子时,被称为“尼父”。 汉平帝追谥孔子为“颂宣逆公”。 从汉代起,孔子又被称为“肃王”。 魏泰和十六年(492年),改谥“文圣尼甫”。 北周襄王二年(580年),孔子又被封为“邹国公”。 隋文帝尊孔子为“先师尼姑”或“玄尼姑”。 唐代被尊为“宣父”,先后被封为“太师”、“龙道公”、“文宣王”。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谥孔子“宣圣文宣王”。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至圣”是指孔子是最高的圣人。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将孔子原谥号由“至圣文宣王”改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修正《孔庙祭典》,去掉了原来的王号和“大成圣主”,追谥孔子为“圣主”。 清代顺治年间,先追谥孔子“文宣至圣师大成”,后改为“至圣师”。 此外,孔子又被称为孔圣、孔子,道教则称孔子为“太极真君”、“玄公仙人”。
一方面,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哲学,也长期作为官方哲学,受到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孔子又是一位著名的圣师。 他当时就开始教育,有弟子三千,圣人七十二人。 他是古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也有许多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著名教育理念。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