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至“文革”时期,泉州的牌坊经历了一段劫难时期,古城的牌坊大部分被毁。 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牌坊群的文化价值。 相反,他们将其视为封建统治的象征和经济建设的障碍,并将其铲除。 1、民国初期,黄培松状元广场、侍郎将将军广场被拆除。 泉州联盟因施琅支持满族抗汉而决定解散。 由于施琅的后裔也参加了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他们的部落成员被允许自行解散。 开元寺现保存部分构件。 2、拆城修路时,城内主要街道的牌楼大部分被毁。 从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泉州古城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拆迁和修路时期。 修建了中山路和多条南北走向的支路。 与此同时,城市主要道路上的牌坊也被拆除。 古城从双门前至南门,原有牌坊约20座(其中明房牌坊17座)。 南岳后街仅存“射枪坊”等3至4座牌坊,其余均被拆除。 牌坊的构件被拆了,比较完整、漂亮的被别人买了,剩下的则被打碎,当铺路石。 1926年,长城石雕修建泉州至万安桥南公路。 原计划需要拆除仁丰街的石坊。 后来,技术人员提出了第二个方案,填湖修路。 经过比较,仁风街紧邻东湖是一条弧线。 线路较长,征地补偿成本较高。 第二种选择是填东湖的土修路(形成今天东湖街的前身)。 线路更直,征地成本降低。 填土费用的增加,让东门外的牌坊群侥幸躲过一场大祸。 这里曾掀起扫除迷信运动,东岳宫、元妙观首当其冲。 后来万山“一号”坊倒塌,其坊现存放于开元寺。
3、1955年至1967年,道路疏浚和“四旧”运动期间,泉州古城内外残存的牌楼大部分被拆除。 1955年,公路部门以妨碍交通为由,拆除了东门外至仁丰街的多处贞洁牌坊。 事态失控并影响到其他牌坊。 当时,相关部门向国家长城石刻汇报了泉州牌坊的处理情况。 1955年5月,国家长城石雕在函中表示:“1、对于这些牌坊,可以选择少数雕刻精美、艺术价值较高的,妥善保存。如有危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现有强度进行加固。2、艺术价值低、有危险或妨碍交通的,可在拆除前进行测量、拍照。 这封信只要求妥善保存少量牌坊。 事实上,大量的牌坊需要妥善保存。 拆除牌楼的工作已获得批准。 此后,东门外的牌坊陆续被拆除,如东门外的“老吉毛柱”牌坊。 城内的牌坊也没有受到保护。 东街上原有石牌坊18座,其中明牌坊15座。 至解放初期,仍有“知秀承恩”牌坊、“宫保提督”牌坊等四座跨度较大的石牌坊。 196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石朝斌在东街杏春门附近的金石广场被台风倒塌,第二天早上就开始拆迁。 1962年,海峡两岸关系紧张,泉州市军队频繁调动。 以疏通道路为由,将东街、东门头牌坊全部拆除。 开元寺牌坊的部分构件被泉州市文化管理协会收藏。 文革前夕,泉州仁风街上的数十座牌坊已所剩无几。 石拱构件被当地人挪作他用,雕刻精美的石构件成为猪圈的窗户。 1966年,“破四旧”旋风席卷全国,泉州古城内外的牌楼也遭遇厄运。 最令人痛心的是,曾从龙状元坊也被毁了。 至“文革”结束,古城内外已无牌坊群,城内仅存“丛竹山”牌坊; 泉州城东门外的数十座牌坊中,仅存“济公尚义”牌坊。 一些幸存的牌坊在城外仍然可以看到,但它们常常被移作他用,面目全非。 石狮市原属晋江县。 城隍庙后面不远处有一座二层的民宅,中间夹着施琅将军的“南邦记中”牌坊。 尽管这座重要的牌坊在屋檐下弯曲,但它仍然保留至今。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