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内81号因同名电影而出名
东交民巷与太极厂街交叉口东北角圣米埃尔教堂
■张双林
“西式建筑”泛指欧美人设计的西式建筑。 北京历史上没有租界,也不是开放口岸。 “洋楼”并不多。 与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相比,数量就更少了。 然而,老北京的西式建筑有许多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特点。
最早的洋式建筑是教堂
北京是五朝帝都。 民富国强的时候,不允许外国人在这里大兴土木。 北京出现大型洋楼的时期是八国联军入侵之后。 此前,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使领馆建筑多采用中式建筑,仅有少量大大小小的西式建筑。 例如,英国人此前曾占领过清朝翰林院为遗址; 1900年后,东交民巷和硕素亲王府邸、写有“鬼魂旁,叹大海”联的徐同院士官邸等。 使馆、领事馆。 即使这些地方是外国人拥有的,但中国风格的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 后来才拆旧建新,出现了西式建筑。
北京最早出现的西式建筑可能是天主教堂。 北京主要的天主教堂有东、西、南的“四大教堂”,以及东交民巷的圣米格尔教堂和阜外的马尾沟教堂。 东厅位于王府井八面杂灶街东侧。 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65年),后毁于战乱。 现在的东殿是光绪二十四年(1904年)用庚子赔偿款重建的。 西堂位于西直门内大街。 南面教堂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 因战乱,西殿多次重建,1912年在旧址重建塔楼; 南殿在宣武门内,历史最悠久。 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万里所建。 始建于三十三年(1605年)。 后遭战火毁坏,顺治七年(1650年)重建。 后在庚子事变中被义和团烧毁。 现在的建筑是1904年以后重建的,也是庚子事变后修建的。 赔偿; 北堂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于中南海。 同治四年(1865年)迁至西什库街重建。 为此,清政府给了他们一大笔钱。
天主教来自西方,来华传教士主要是意大利人、法国人、比利时人。 这些教堂的建筑风格与这些国家密切相关。 例如,北教堂主建筑(西什库厅)的大厅为哥特式风格,报告厅有36根柱子,被认为是巴黎圣母院的复制品; 南教堂、东教堂和圣米格尔教堂也是哥特式建筑。 他们都有高耸入云的塔楼。 这种建筑方法保留了古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 它在古城的建筑中独具特色,十分显眼。
然而,北京的基督教教堂不再具有哥特式风格庄严神秘的建筑特色,而是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建筑元素。 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西式建筑,古城内仍能保留一些红墙青瓦的教堂,展现了北京人的包容精神和友善,也体现了北京建筑的多样性。
北京多地都有“洋楼”
北京“洋楼”较多的地区是东西交民巷和崇文门内大街。 “洋楼”有的星罗棋布,有的集中成一片,错落有致。 东城至少有两处较大的“洋楼区”,一处位于今北京站西侧;另一处位于今北京站以西。 另一处为今外交部街西口以北。 北京站西侧的这组西式建筑近年来得到了修缮。 据了解,那里的七八座小楼建于清末民初。 主要用于安置修建京凤凰铁路的外国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 建筑物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独立存在,非常适合欧美人。 生活习惯。
外交部街西口北侧的西式建筑群,均为美国乡村别墅造型。 该建筑群始建于1918年,1921年竣工,曾是协和医院高级医生和管理人员的宿舍。 是协和医院的配套项目。 修建资金是庚子赔款的一部分,所以修建得豪华、宏伟。 这组小建筑坐落在一个大院子里。 每栋建筑“单独工作”,互不干扰。 大楼设有暖气、洗浴设施、厨房和餐厅。 每栋楼居住面积600多平方米。 由于建筑的洋气风格,这里曾被用作很多电影的外景地。 备受期待的朝内街81号由两栋西式建筑组成。 虽然饱受流言困扰,但北京这种形状的建筑并不多。
老北京的西式建筑并非都与外国人有关,比如祥昌路的泰安巷。 这组西式建筑与外国人无关。 它融合了很多中国元素,是模仿上海弄堂房子建造的。 周围有六栋平面、标高基本相同的二层建筑。 太安里是北洋政府时期新城区规划的一部分,是祥昌新世界游乐园建筑的附属建筑。 新世界游乐园是仿照上海大世界修建的,所以泰安里也是仿照石库门建造的。 一些在游乐园做生意、演艺的人搬进了泰安里。 平房区出现了泰安里的建筑形式北京有几个门楼石牌楼图片,青砖黑瓦。 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人们来到这里,感觉仿佛来到了上世纪的上海。 现在泰安里还保留着,还有人居住,还有区文保标志。
并非所有的西式建筑都是住宅建筑,很多都是为银行而建的。 20世纪20年代左右,许多外资银行进入北京。 为了证明自己雄厚的资本,他们经常展示自己银行大楼的规模。 于是,东、西交民巷出现了许多“银行大楼”。 比如英国的渣打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等都在东交民巷建起了大楼,甚至日本东洋的正金银行也“落户”在东交民巷,建起了一座大楼。欧式建筑,有塔楼。 当时位于东、西交民巷的华资银行也以西式建筑展示,如建于1913年的盐库大厦、建于1922年的农工银行大厦、建于1922年的包商银行大厦等。 1920年建成的大陆银行大厦、1931年建成的交通银行大厦、1931年建成的中央银行大厦,都十分宏伟。 如今,这些建筑很多都被保留下来,有的仍是市级“文保单位”,成为天安门广场夜景的一部分。
原京凤凰火车站(东站)和京汉火车站(西站)位于前门城楼的东西两侧,其建筑风格也为欧式风格。 西站于20世纪50年代后被拆除,而东站仍有建筑遗迹。 然而,20世纪60年代地铁建成后,塔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塔在南侧,现在出现在北侧。 很多人以为它是“原创”,但实际上是重建的。 当年拆建时,塔楼(钟楼)被留下,站房(候车厅)被拆除。 重建后,在塔南建了站房。
一座中西结合的“洋楼”
北京作为古都,在数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建筑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北京有几个门楼,对后世的建筑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和震撼。 特别是一些外国建筑师借鉴了他们,所以北京建造了很多西式建筑。 都是中西结合的风格。 这些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1920年代左右修建的医院、学校、火车站等公共建筑中。
旧协和医院建于豫亲王府旧址上。 医院建筑融古今,大量使用琉璃瓦,保留豫王府石狮子,加工汉白玉石栏杆。 但内部设计“完全西化”,尤其是医疗设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老同仁医院前身为法国医院。 它的建筑是法式风格,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从外面几乎看不出这是一座法式建筑。 北京医院是在原来德国医院的基础上修建的,而德国医院是德式和中式建筑的结合体,是欧洲人“入乡随俗”在建筑上的体现。 外国人开的医院喜欢“中西结合”,中国人开的大医院也是如此。 位于府内白塔寺东侧的原中心医院是由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和鼠疫防治专家吴连德医生倡议修建的。 从1915年倡议到完成,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从设计到建造,都是中国风格,借鉴了很多欧洲建筑风格。 时至今日,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仍然是医院。
有些学校的西式建筑也中西合璧,特别是教会办的学校,如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等。有些中学也是如此,如通州六合中学、灯市口远北满女中、育英中学、新文化街鲁迅中学、新华街师大附中等,都有中西结合的建筑。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建筑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它们所在的学校都是名校。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改革和“西风东来”的影响,一些衙门还带有洋气。 位于铁石子胡同(今张自忠路)的长城石雕和长城石雕楼是中西建筑的典范。 “总理国际事务办公室”建于东塘子胡同,后迁至外交部街。 东塘子胡同的建筑已于1958年拆除,但外交部街仍保留有原“总理国际事务办公室”的一些建筑遗迹。 衙门的大理石门楼已经完全“欧化”了。
老北京的“洋楼”是北京历史建筑的“另类”。 它们也是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一个农村牌坊多少钱,是历史的见证者。 他们应该受到保护和重视。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