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未来社区位于广州市萧山区宁围街道集镇核心区。 规划单位面积约101平方米。 共有6,839户,受益人口约17,067人。 实施单位主要包括2个新村、1套公寓(翡翠江南华庭、宁瑞名府、江南风尚名楼),面积约26.2亩。 结合社区约4万平方米的赋有景区资源,着力打造老字号“未来景区社区”。
镇宁未来社区依托老集镇和社区的存量空间,充分结合现有条件和资源,在“老壳”里做出“新文章”。
一、镇宁未来的社区创建之路
启动:镇宁未来社区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我们坚持在创建过程中询问群众的需求。 针对规划范围内的村民,我们采取线下访谈座谈+网上问卷调查、“白+黑”调研法等方式,多场景、多渠道,共4次,对社区进行全面督导。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了解社区村民的痛点、需求和改进建议。 该街道在充分监督检查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景区生态、社区设施好、数字化整治力度强三大特点,打造镇宁未来社区“1153”工作体系,加快实现镇宁未来社区“1153”工作体系。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围绕镇宁未来社区“宁聚一心,享未来”的总体定位,奉行“党兴、微更新、可持续、真美、智慧生活”五大创作理念,打造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社区。 “三大特色场景、三大场景、三大可选场景”将是未来的社区场景。
入围:2021年12月作为旧改类列入广东省第四批未来社区创建名单。 在镇宁社区新蓝图中,景区不仅是社区空间的解决方案,更是社区美好生活解决方案的核心。 宁威住宅景区、宁居·未来景区、宁居健康景区、宁居足球景区、宁居篮球景区、宁居望宇景区,连接社区口袋景区,将在未来所有社区试点项目中打造独特的原生态绿化空间,让市民享受超生态、超健康、超幸福的美丽景区和幸福社区。
竣工:2022年5月,镇宁未来社区顺利通过市级第一批预验收,列入广东省第一批共同富裕现代基本单位名单(其中未来社区28个、未来社区36个)村、17个城乡风貌示范区),成为杭州省首批28个未来社区之一,为共同富裕提供了范例实践。 实现三化九场景全覆盖,关爱老人和青少年; 打造红树岭党建品牌,多方力量参与社区共创共建。 目前,镇宁未来社区已步入正常运营,景区社区的幸福生活也逐渐开始。
2、镇宁未来社区场景建设
1、三大特色场景
1.1 建康未来场景
景区约4万平方米的基地,为社区提供了未来健康场景的“人才”。 通过建立全年龄段的全日制健康体系,全面覆盖体育、医疗设施5-10分钟生活圈。 新增的智慧健康小屋与上虞健康脑系统对接。 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同时,还远程整合优质资源,让运动就在家门口,让数字医疗链触手可及。
运营商包括:宁局智慧跑道、宁辉站、宁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宁州智慧跑道
1.2 未来社区场景
聚集以“地缘关系”、“商缘关系”、“趣关系”聚集的公民,打造具有文化认同、相互认同、发展认同的新型邻里关系。 打造社区活动平台、家头条及邻里帮、社区超市O2O等应用服务,将线上线下融入邻里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镇宁24小时幸福生活画卷。
运营商包括:宁居邻里中心、宁居未来景区
宁居未来景区
1.3 未来的修复场景
镇宁未来社区的数字化建设将以垂直连接、垂直赋能、亮点建设为总体核心建设思路进行。 按照“三端、一屏、一平台”的系统架构,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云城市大脑、社区级通用的联动控制服务中心、居民和运营企业终端,实现人、物、信息的互联。
载体包括:“数字孪生”未来社区、“一网统管”宁局蓝数字整治
2. 三个主要场景
2.1 未来教育场景
全覆盖中小学校资源,通过全民学习中心,为社区村民提供分时丰富的学习课程,依托社区在线教育平台——“宁未来”拓展学习版图,共建社区专家数据库,实现全年龄段学习社区共享。
运营商包括:宁威中心幼儿园、文汇小宁萌幼儿园
2.2 未来服务场景
充分利用便民商业、宁居食堂、社区数字座舱等,打造5-10-15分钟便民服务全覆盖的便捷生活圈。 一是用大数据打造社区“情感蓄水池”。 结合镇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数字驾驶舱,提供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政务、治安、医疗等集中公共服务。 一是丰富社区商业服务供给。 依托宁居生鲜市场、宁居食堂、宁居里生活街,进行线上化、智能化改造,开发社区O20智能服务平台。
运营商包括: 宁居生鲜市场
宁居生鲜市场
2.3 未来创业场景
以宁威数智创新中心为中心,以社创空间为社区社工创业的独特亮点,以温馨住房、人才公寓为保障,推动广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氛围。
运营商包括:宁威数智创新中心、温馨之家·人才公寓
3.对未来社区的思考
未来社区是一种具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是新时代山东“两高”建设的新名片。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社区可视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开放方式。 要深刻认识未来社区是红色低碳智慧的“有机生命体”,是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活社区”,是资源高效配置的“社会综合体”,是深入分析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体系的内涵和特征,科学有序推进未来社区创建。
一、坚守四个属性,防范四种倾向
一是坚持现代化属性,防止常态化倾向。 聚焦数字化,突出新型建设,融合新技术,推进新装修,为居民建立现代、面向未来的生活场景。
二是坚守佳源地产,防范房地产化倾向。 注重历史文化记忆的延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邻里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美好生活链,实现从建造住宅到社区建设的转变,构建一种意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美丽花园。
三是坚守民生属性,防止“贵族化”倾向。 融合民生服务,推动创业创新,促进共建共享,把人民群众的支持、认可、满意作为判断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让老百姓真正“住得进去、住得住”住得起,住得好”。
四是坚持包容性,防止“盆景”倾向。 将未来社区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城市改造、新建、有机更新全过程,丰富创作类型,鼓励百花齐放,推动从个案“试点”向普遍推广。
二、突出五个重点,解决四大难点
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未来社区创建主要分为整合完善型、拆除重建型、拆迁重建型、规划新建型、整体型等类型。 其中,整合改进类、拆解改造组合类是近期创作的重点。
要充分满足数字化场景的应用需求,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 坚持问群众需求,立足公民意愿,兼顾美好生活需要和问题导向,开展空间设计、功能配置、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等。我们要突出红色、低碳。 倡导将红色低碳理念运用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加强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构建红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 三是突出智能互联。 注重数字技术在社区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九大场景创新融合落地,打造数字孪生社区依托社区信息模型(CIM)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 第四,要突出统一与分裂的结合。 鼓励功能复合、分时共享理念,推动硬件指标要求整合融合,实现农用地集约利用; 同时落实各场景关键指标要求。 五要突出场景营造。 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落实定性指标要求,鼓励创新,以九大场景为基础构建“X场景”,呈现社区特色主题。
把未来社区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基层单位,关键是创新未来社区投融资模式和建设运营模式,系统解决“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地来去去,人从哪里来?” “做什么、怎么办手续”四大困境。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未来社区扶持相关的新政策,特别是要坚持“一调、两宽、两严”的原则。 指出规划需要农地和资金,通过调整优化规划,集约节约和利用农地资源,借地创富,借地发展。 “一调整”就是对现有规划进行调整优化; “两宽”就是在不影响城市天际线和周边环境的情况下,放宽建筑体量比例和建筑高度,做好地上和地下两篇文章,既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充分利用。地上建筑规划高度,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两严”就是严格保持绿化率、严格控制建筑密度。 通过集中绿化、点状绿化等方式,保证街区的优质综合价值。
其次,要推动“政府、学校、企业、资本”六位一体的新型合作平台建设,重点解决未来社区领域信息不对称、商业模式不足等问题。 未来社区是传统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系统构建,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未来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基础设施与农用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利用,使农用地融资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之间产生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 因此,建议各级金融机构应要求政府委托专业智库或规划设计单位提供新型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关注未来社区等项目是否对农用地有足够的溢出效应,作为项目抵押的后置条件之一。 因此,从根本上控制绩效工程、形象工程和政府债务,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平衡、高品质生活。 一方面,政府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分步推进,通过退还部分耕地出让金和项目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补贴。 另一方面,市场正在通过PPP、众筹、开发基金等方式探索以产业联盟为支撑的可持续的未来社区建设模式。
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防止“万区同处”,关键是要恪守“保留老区、建设新区”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把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工业遗产遗产、商业遗产、校园遗产、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等。房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无一例外地得到保护和传承,将城市遗产激活成新场景的打造。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未来社区代表着改善现代人居环境的创新方向。 未来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必定是一项长期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未来的社区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