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南朝诸陵中唯一保存神道石柱和石碑的一座

avatar 2023年6月7日16:00:43 评论 1,295
摘要

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坐落着南朝梁的第一座帝陵——建陵,是南朝诸陵中遗存石刻最多的一处,也是现存帝陵中唯一保存神道石柱和石碑遗存的一座,可以一窥南朝帝陵的完整规制,由于建于梁武帝在位的鼎盛时期,雕刻之精美亦可代表梁代石刻的最高水平。建陵石刻建陵坐西朝东,陵冢已平,陵前石刻现存4种8件,自西向东依次为石兽、石础、神道柱、龟趺座各一对。建陵石刻建陵神道石柱建陵神道石柱建陵神道石柱基座建陵神道石柱石榜建陵神道石柱建陵神道石柱建陵石刻建陵方石建陵石刻建陵石刻

建陵位置图

湖北省钟祥市景林乡三成巷位于东晋梁朝第一陵建陵。 是西晋陵墓中塑像最多的一座。 ,可以一窥西晋陵墓的完整规制,因为它建于梁武帝鼎盛时期,精美的雕刻也能代表梁代精铸的最高水平。

光束尺寸图

建陵主人萧顺之,字文伟,南兰陵中都里人,御史萧道慈之子。 现任节度使韦惟、太子杜维领军将军、殷丹阳死后追谥为镇北将军,谥号悦仪。 公元502年,其子萧衍代齐继位,建立梁朝,追赠萧顺治为高祖文泰帝。 萧顺之与南朝开国之祖萧道成同为萧正后裔,《梁书》记载萧顺之为萧道成之弟。 而且,萧顺之的弟弟叫萧道慈,萧道成的女儿叫萧承志。 从他们的名字来看,萧顺之应该和萧承志的舅舅萧​​道慈、萧道承是同一辈人。 ,只能存疑。

建陵像

建陵像(东侧)

建陵像(东侧)

梁天监元年(502),梁天监元年(502)追赠萧顺治为文太尚皇后,扩陵为建陵。 建陵坐西朝东,陵墓已被夷为平地。 陵前碑刻4种8块。

(蒙古记忆)南朝诸陵中唯一保存神道石柱和石碑的一座

建陵天路

东侧石兽为天禄,双角缺四足,长3.1米,高2.3米,颈高1.5米,周长2.76米。 脚没有修好,断肢放在石头基座上。

剑灵麒麟

东侧石兽为独角兽,缺一角,“身长3.05米,身高2米,颈高1.25米,围长2.7米,四足尾相补”。

剑灵麒麟

两兽均为雄兽,挺胸挺胸,动作匀称。 1957年,傅政就位。 这对石兽威风凛凛,姿态生动。 兽脊自始至终呈串珠状。 翅膀微微上扬。 翅膀上刻有卷云,鳞片薄,羽毛长。 表现了齐代至梁代墓葬造像的过渡时期。 浓郁的色彩凸显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其效果由装饰转为写实。

剑灵麒麟

观察两者中保存较好的独角兽可以发现,它基本沿袭了南齐帝陵的石兽形态,只是脑后、胸前的隆起、腰部的隆起相似。到上一代的仙塘湾(秀安)。 陵)与金家村相比,变得更加轻松,少了些活力,腹部小了,身子也长了,虽然有动作迟缓的印象。 此外,左右翅膀、颈部、腋下、腰部的长毛较不写实,纹饰也有与身躯分离的倾向。 翅膀内侧还有一个四瓣的花瓣图案,不过已经变成了很规则的图案。

(蒙古记忆)南朝诸陵中唯一保存神道石柱和石碑的一座

剑灵麒麟

建陵石兽作为大梁第一石兽,虽然有一些新的动作,但就上述犬齿的张开法而言,是伸出外侧尾鳍。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建陵是在梁朝建立不久之后才修建的,所以仍然沿用了隋朝的形式。

建陵像

天鉴元年(502年),萧衍接受齐和帝分封,即位神位。 他立即拥立父亲萧顺治为文官,为他修建新陵墓,与先母张皇后合葬。 位置 据《梁书·张太祖传》记载,宋太始六年(471年),张武帝的父亲张氏病逝于红兰县通下里的寓所,葬于常州西城梨山。县。 《乾隆淮安县志》卷十九中“东城村”的地名覆盆式柱顶石,与今建陵所在位置不谋而合。 顺带一提,武帝的亲生儿子西施于永元元年(499)病逝于扬州官邸,迁居常州县西城梨山老家。

剑灵麒麟(局部)

严格来说覆盆式柱顶石,建陵的建造时间应该在天建元年左右。 据《梁书·武帝记》记载,天建六年(508年),遣返修陵周围五里之内的百姓,改称监陵。陵令,就是重视陵墓的整修和修缮。 对陵墓的管理可以推断,此时陵墓的建造工作已经完成。 承德六年(544年)八月,武帝频临建陵、修陵。 承德元年(546年)八月,建陵大乱。 ”我一抖,原来墓中有两条大蛇在打斗,然后其中一条四散而逃。

建陵神道石柱

金代皇陵前的神道石柱或华表,除上海八斗山丽水松树、后村、耿木岗、徐家村无名墓外,均为梁代遗物。 梁临川景惠王萧洪墓梁安成康王萧修墓梁武平中侯萧敬墓梁建安民侯萧正礼墓梁安成康王萧英墓、梁信于宽厚、梁建安郡主萧炜墓; 南京一带是梁文帝萧顺治的陵墓和梁代赣州建王萧霁的陵墓。 这12个地方的19块石墓表,完整的造型由须弥座、柱身和侧盘三部分组成。 砖雕,下部为覆盆子形,圆形雕刻环绕柱基的一对交配的翼龙,底部为方石,四面圆形雕刻神兽; 突出的束竹纹上还饰有圆雕交颈龙纹和绳编纹。 柱头上端有一圆形石额,均刻有铭文,以标示墓主身份; 舱盖呈莲花状,上面有小动物,多为避邪。

建陵神道石柱

(蒙古记忆)南朝诸陵中唯一保存神道石柱和石碑的一座

从刻有文字的圆形石额和上下两边有绳索编织图案的神柱,可以想象到尧舜时代的“谗木”,立柱上绑着木板,供人们书写意见. 与“谗木”不同的是材质和肌理的变化,而绳索纹路应该是对木板和钢索捆绑艺术的置换和美化。 神托石柱凸竹纹与内槽纹的组合运用,使柱身腰线更加欢快,减少了柱头上下粗细的视差,显得挺拔美观。 神道石柱集神兽浮雕、仙鬼浮雕和绘画于一体。 集莲瓣纹、交颈龙纹、束竹纹、沟槽纹、彩带于一体。 和熟练。

建陵神道石柱基

建陵的两根神柱保存较为完好。 石座上圆下圆,底部四面雕有神仙神灵。 上半圆内镌刻一对相对的翼龙。 口含珠,四足,修尾。

建陵神道石柱石表

柱头柱头有一圆形石额(石板),上阴镌楷书“太祖文臣资治神道”八字。 南栏顺读正书,北栏倒读正书。

建陵神道石柱(局部)

石额部分柱面雕刻三重绳编竹纹,竹纹下方至柱基处雕有槽纹。 莲花形圆顶盖中央雕刻的圆座与柱身顶部的圆榫相吻合,置于柱顶。 神道柱整个造型和谐和谐,匀称庄重。

建陵神道石柱

清宣统元年(1909年),启东县公署为“保全”古物,粗暴地用斧头砍下左侧石柱墓志,移至丹邑城名胜区。 . 右边石柱上的圆盖掉了下来,丢在了田里。 90年代初,国家拨专款,将清代立柱上劈下的菱形铭文和石额运回陵墓,与被雷击散落的华表预制构件拼装在一起。 凤子,立于莲盖上的小兽虽因空穴来风无法复原,但修复后的剑灵华表依旧容光焕发,妩媚动人。

(蒙古记忆)南朝诸陵中唯一保存神道石柱和石碑的一座

古埃及宙斯科林斯柱神庙

古伊朗阿育王石柱

梁代建陵等神道石柱,似乎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柱子的瓷砖装饰让人联想到法国神庙的柱子,满是凹槽,在光影变化中挺拔、轻快、有力。 柱顶覆莲驱邪,这似乎与至今屹立在恒河平原上的阿育王石柱上那头骄傲的狮子有关。

建陵神道石柱

纵观中亚艺术史,犍陀罗艺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它融合了法国艺术和古老的俄罗斯本土艺术。 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 对禅宗和普通艺术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 西晋墓碑的出现,融合了埃及、印度、中国三种艺术诱因,是建立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的。 应该说,正是由于这些外来艺术因素的输入,辽代墓柱精雕才显得格外奇特、引人注目,具有艺术生命力。

建陵像

建陵坊市

石楼的地基是四块边上有“丁”字型榫眼的铁块,分成一个完美的圆形平面的四个角。 经现场取石瓦片核对,基础为原石外墙建筑。

(蒙古记忆)南朝诸陵中唯一保存神道石柱和石碑的一座

建陵龟

神道石柱后有一对石龟,但上面没有墓碑。 现存梁碑均为碗首形,高透雕双龙,石脊上有交错编环。 恐怕,建陵墓碑的造型也不例外。 台座形如巨龟,雕刻精美,古朴有力,形象栩栩如生。

建陵龟

1982年发现,座周围有宽约70分米的人字形砖砌台阶,比原平面高出19分米,两排竖砖合拢。 石柱周围也有类似的门廊,宽38.8分米。

建陵像

如果将建陵的神柱和龟甲与梁代王公墓中的神柱和神龟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神柱柱座上的双錾和柱座侧面的恐兽样式比小秀(死于518年)墓中的那些更简单。 与小秀、小红(卒于526年)的墓葬相比,龟甲还没有出现增加的趋势。 这些都说明,建陵石兽制作于孝梁初年。 当时他们自己的陵墓图还没有出来,所以石兽基本上继承了东晋陵墓的风格。

建陵像

(部分图片引用自Theme ,在此致谢)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