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

avatar 2023年7月13日15:01:18 评论 1,341
摘要

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常见元素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造像于国内外各博物馆、民间收藏存量较大,根据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及梳理,笔者认为造像背景常见的元素大体上可分为六类。祥云类:明清时期德化窑祥云类观音造像配饰品较少,大多表现观音伫立凝神的站姿。德化窑观音造像背景的审美特征总而言之,德化窑观音造像作为德化陶瓷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展示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审美意趣。

观音信仰传入中国以来,受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到清代基本完成了女性形态的转变。 观音石刻的基本传统元素主要取材于道教四大经典:《佛说石刻、量度经》、《观无量寿经》、《冷眼经》、《妙法莲华经》[1]。 一件完整的观音石雕主要由观音像、底座和饰品三部分组成。 其中,底座背景与首饰共同营造出石雕场景浮雕观音设计图,与观音的姿势、动作等一起构成完整的观音主题石雕。

1 德化窑观音石刻背景常见元素

(蒙古记忆)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

清末,德化窑观音石刻被国内外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根据相关资料、实地调查和梳理,笔者认为石雕背景的常见元素大致可分为六类。

岩石:一般呈类似太湖石的崖状,薄、透、漏,具有鲜明的特色。 其中又分为带小桌子的三层式、类似长凳的一层平台形状、以及顶椅形状。 杭州门里博物馆藏明代何朝宗题写的松子观音(图一),造型陡峭,三层崖壁,雕刻清晰漏刻,突出精致,山石密密麻麻。 。 主题是拥抱孩子,腰线流畅,整体造型极其奢华[2]。 此类型在现存观音石刻中所占比例较大,以立姿为主。 到了民国时期,童子拜观音、送子观音等民俗特征日趋明显,戏剧场面突出。

海水型:此类观音石雕以坐姿为主,漩涡纹特别喜欢表现海水的起伏。 其中有厚底卷草纹、薄底卷草纹、海水河崖纹、放射状台地和长方形台地等。 海水河摩崖纹雕,腰线精致,图案锋利,常配以莲花、荷叶、鱼篓等饰物。 杭州海外外交历史博物馆明代渡海观音“何朝宗”(图2),高高的脚趾脚漏出,踏着海浪,浪涛汹涌,泡沫滚滚波涛如珍珠般晶莹剔透[3]。

(蒙古记忆)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

祥云:清代德化窑祥云类观音石雕相对较少。 服饰方面,首服多为丝巾、斗篷、裙子,受民俗影响较小。 常见的底座有卷草纹厚台、如意纹台和元宝纹台三种。 明清时期“孙江山人”私人收藏,祥云观音坐像(图3),卷草纹舒展盘旋,腰线清晰,纹饰分明明德化窑观音佛像,工艺流畅华贵。

莲花形状:在道教中,莲花代表着清凉的智慧和宁静的功德,是诸佛伟人宁静的法身和庄严的报身的象征。 宋代德化窑观音石雕有莲瓣纹、莲椅纹、海水莲纹三种。 私人收藏的“波济渔翁”立莲冠观世音菩萨(图4)右手执物,双手念咒,腰线背面刻有精美的花环图案。 底座下层为莲花形平台,上面布满莲瓣,莲瓣密密麻麻; 上部为海水莲花图案,堆荷叶,雕刻精细。

植物:此类观音石雕多以单株植物为基底,体量一般较大。 植物的表情丰富而生动。 作品大多具有民俗风情和戏剧场景的特点。 通常分为小桌与植物一体、单独完整植物造型、小虫薄底背景三种。 骑吼观音落款“许裕源”(图5)图案精美,背面印有观音右手明德化窑观音佛像,呈学佛形状。 底座为坐骑怒吼,整体雕刻极其精美,神态生动。 此外,还有青牛、葫芦等与道教密切相关的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晚清儒道思想的融合与共存。

(蒙古记忆)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

蒲团:此类蒲团形状比较统一,底座多为方形,唯一的区别在于蒲团的厚度。 从题材上看,以蒲团为底座的观音石刻,通常呈游戏姿势,或手持经书,或笼于袖中,或左右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处于思考或思考的状态。冥想。 坐香蒲的“何朝宗”式观世音菩萨(图六)神情安详,衣服叠放自然,发束顶髻成髻,丝质清晰而不凌乱; 外貌丰腴饱满,耳朵大; 精品。

2 德化窑观音石刻背景的审美特征

首先,以悬崖、石凳形岩石、蒲团、海水莲花图案、莲花瓣等元素为基础的观音多为游戏姿势。 从观音像的姿势和动作来看,多为右手念咒,左右双手交叠于腹前或左右臂上。 有一定的关联性,少有文人旨趣。

(蒙古记忆)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

其次,随着观音信仰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人们赋予观音更多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其他神职。 童子拜观音和送子观音的形象都具有较强的戏曲场面和民俗化、世俗化的特征。 另外,相比湘云、海水观音造像,虽然大多为坐姿,但湘云观音通常神情更为庄严,更符合传统观音的风格。 以海水为基底的观世音菩萨,有背筐扭裙的形象,民俗风情更为浓郁。

最后,观音信仰的普及和中国化的进程观音浮雕图,使观音石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观赏对象。 观音台的题材往往是人们所熟悉的,来源于生活或一些神兽,与当时的文化环境相契合。 它是一门源于生活又低于生活的艺术。 它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4]。

3 总结

(蒙古记忆)明“何朝宗”款送子观音

总而言之,德化窑观音石刻作为德化陶瓷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达到了鼎盛,表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审美目的。 铜观音像由观音像、底座、首饰三部分组成。 其构成元素的灵活有机组合,造就了观音造型的丰富性,为陶瓷艺术的历史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weinxin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A+
所属分类:未分类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